授课人:孔维楠
必威2017级公费师范生
合肥一六八中学始信校区(实习)
在校期间从大一至今担任班级团支书;大三时曾担任明德社宣传部副部长,组织宣传社团大型讲课比赛活动;大一时曾担任学院员工会宣传部的部员,负责宣传工作。
社会实践:
2019年3月22日参加第24个世界防治结核病日主会场宣传活动;2019年5月4日参加长安大学城半程马拉松校内服务项目;2020年6月在合肥第四中学实习,担任高中美术老师;2020年9月在合肥一六八中学始信校区实习,担任高中美术老师。
曾获得2019年中国大学MOOC现代教育技术证书;2019年betway必威优秀团支书;2018年betway必威团支书轮训证书;2018年betway必威三等优秀奖学金;2017年必威betway优秀学员。
课题:感知与判断——美术鉴赏的过程与方法
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材:人民美术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中国美术鉴赏》
课时:1课时(45分钟)
课型:综合课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一.教材分析
(一)编辑指导思想
美术作品的鉴赏活动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当下的高中员工常常发出“什么都看不懂”的疑问,甚至不知该从何处看起,那么对于他们这样的一个实际情况,如何用特定的过程和方法来学习或展开美术鉴赏,是本堂课要着重尝试解决的问题。
美术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判断与评价,获得认识和审美享受,表达与交流思想观点、审美经验的综合性美术活动。美术鉴赏作为一种学科活动,是有章可循的。对于高中阶段的员工,我们以较容易掌握的“四步法”作为主要方法,其过程主要包括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这也是新高中课程标准要求的鉴赏方法。教材以《清明上河图》为例,从整体到局部对其进行赏析,全面地展示了鉴赏的四个步骤,使员工了解鉴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观察、体验、联想、鉴别与评价,获得审美经验,提高艺术品位的认知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除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去鉴赏外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读作品,所获得的感受与理解也会不同。怎样选择适合艺术作品的鉴赏方法,这也是我们面对异彩纷呈的美术作品时首先要思考的。
美术鉴赏是美术活动的重要环节,与纯粹艺术娱乐活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美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在教材的编写中积极渗透了这一观点,如教材中的“中国传统绘画的品评”,第17页中设计的四幅梅花作品意境的比较,都是让员工体会美术鉴赏是一种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
在“四步法”的“解释”与“评价”环节,教师应该让员工细心体会,并结合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表述。课堂中进行的这种美术鉴赏教育主要就是“鉴”与“赏”,也就是批评与欣赏两种方式。员工在鉴赏时将调动各自的审美经验,对美术作品的属性与价值等主动地选择、吸纳和扬弃,也体现出美术鉴赏是一种积极能动的审美再创造活动的特点,当然这些都要在教师积极的引导和帮助下进行。教材在“形式鉴赏”和“社会学式鉴赏”方法的讲解中多有涉及,如《在红色安乐椅上睡着的女人》、《自行车轮子》和《吹笛少年》都有所体现。
传统中国画的鉴赏与西方绘画有着很大的差异,中国人的审美观念和习惯与西方也不同,因此完全采用西方的鉴赏方法是难以真正体会传统中国画的审美特征与心境的。通过了解中国画家的艺术观念、绘画特点和中国画独特的品评方法,学习探究作品创作背景及艺术家生平、个性,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我们才能加深对中国画的认识和理解,不断提高鉴赏能力,真正实现对中国画的鉴赏。
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鉴赏者需要做到:一方面,不断扩充艺术视野,多接触各个艺术门类,充分认识和理解它们的不同审美;另一方面,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做到知识广博。此外,逐渐增加自身的社会阅历,对生活有更深的体会和认识,只有丰富和充实自己各方面的体验和修养,才能真正学会鉴赏的方法,获得富有无限乐趣和深刻哲理的艺术体验。
(二)教材版面分析
本课由三个议题组成。
第一个议题是鉴赏美术作品的一般过程是什么?主要有四个步骤,即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第二个议题是鉴赏的常见方法有哪些?主要介绍三种方法,关键在于鉴赏时能综合灵活地运用。第三个议题是为什么要多看原作?直面作品是提高美术鉴赏能力的最佳途径。建议教师在使用教材时,采取层层深入、灵活融合三议题的方式,重点引导员工了解“四步法”的原理,培养多元的鉴赏视角和态度,以获得对作品较为全面的认识。
第一个议题“鉴赏美术作品的一般过程是什么?”解答这一问题,课本中主是通过“学习任务一”确立的《清明上河图》作品鉴赏范例,将(《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鉴赏“四步法”,即“描述、分析、解释、评价”一一呈现。四个节要点的清晰阐释,包括教材中“评价表”的有效运用,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直接照此范例进行教学,也可以参照范例样式自己选择其他作品展开学习。在对教材源的选择和利用上,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引起员工的兴趣,编写者本着贴近生活的原则选择了员工更熟悉易懂的案例,具体选取了《清明上河图》、《簪花仕女图》、《吹笛少年》和课外的《兰亭序》、《大卫像》等员工熟悉度比较高的作品。
第二个议题:鉴赏的常见方法有哪些?在设计“学习任务二”的活动中,对于如何鉴赏中国传统绘画作品,应该是一个重点学习的方向。教材版面提供6件中国传统绘画作品供选择,教师也可以另择更适合员工实际学习的作品。中国传统绘画作品的品评,是一项有别于西方美术鉴赏模式且颇有难度的过程。这方面的著作多,教师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著作阅读,以辅助教学。
对于形式鉴赏,教材中提供了范例(第18-19页),如潘天寿作品、黄庭坚书法作品、毕加索作品、苏轼作品等。教师可以结合范例进行专题鉴赏学习的设计,为员工把握多种鉴赏方法提供平台。
社会学式鉴赏,教材以“蓬皮杜艺术中心”建筑、杜尚的《自行车轮子》、周防的《簪花仕女图》(局部)、马奈的《吹笛少年》等,作为鉴赏方法学习的范例,特别是运用评价表格对两件绘画作品进行鉴赏,可以组织员工开展辩论活动。
第三个议题:为什么要多看原作?引导员工到博物馆、美术馆直面原作。现实生活里,在大多数图像信息都是二手甚至三手资料,传播过程中的视觉异化,往往成为鉴赏的障碍。欣赏美术作品的时候,看实物、原作与看印刷品、数字图像信息有着显著的差别。博物馆(美术馆)里收藏的实物(藏品),属于第一手资料,可以弥补印刷品和数字图像信息传播中对作品尺寸、体量、质地、肌理、笔触、色调的微妙变化和样态的丰富性在呈现方面的不足。在博物馆(美术馆)现场获取直观的感受体验,体悟人类视觉文化的高度,见证艺术发展的成果,这些是传统课堂学习无法替代的。
问题与思考:美术馆、博物馆里的东西能够引起我们“看”的兴趣吗?
我们如果回想一下曾经到过的美术馆(博物馆),就会发觉除了油画、中国画、书法、雕塑、版画与素描,还包括许多其他类型的艺术品,如民间美术、装置、影像等,或者充满着历史感的各类文物,如陶瓷、纺织物、漆器、青铜器(金属品)等诸多展览品。
由此,我们大概可以为到博物馆进行美术鉴赏下个定义:作为观赏者,通过直面具体真实的美术作品,与历史上的艺术家、民间艺人们的作品面对面进行交流,与真、善、美的视觉形象实际接触,进而产生共鸣,获得美感经验的过程。
当我们面对一件美术作品时,能够鉴赏它的程度,完全取决于我们有多少“看见”的能力。作为观赏者,我们所积累的对美术作品的视觉经验,与我们从美术作品中所感受到的美感体验往往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看到一位历史传说人物的雕像“关公”,不论其艺术质量多好,有人对它敬仰,也有人对它不予置平。这种观赏者看美术作品的现象是基于个人的生活观念或是人生经验,对他所面对的作品所产生的一种反应。观赏者并没有顾及美术家为了表现这件作品的内涵,生产作品中所采用的视觉形式。换句话说,这种反应并非起自观赏者从艺术观点所累识的艺术经验,而是起源于他们对于作品的主题所引发的既有观念。
思考与讨论:经常到博物馆去,可否成为我们常态的生活方式?
当下,通过建设博物馆来提高国民文化素质已成为现代文明国家的普遍共识。去博物馆参观,可以开启智慧、丰富知识、引发思考,最终全面提高公民素养。
近年来,我国的博物馆教育发展很快、很好。即使在很多中小城市,乃至小县城里,博物馆事业也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每一个博物馆,不论大小和主题,都有它独特的价值,在保护民族优良传统、弘扬民族文化、教育公民等方面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博物馆教育已渐渐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重要内容。
在鉴赏活动中,无论我们选择四步法式、形式鉴赏式还是社会学式鉴赏,皆在于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形式语言和风格的感受、分析,深层次地解读作品,从而感知艺术作品题材、内容、艺术风格与其他社会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感知文化形象、观念及意义表达。
二.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过程和常见方法,能综合运用多种鉴赏方法赏析美术作品,形成价值判断,获得对美术作品的深刻认识。
过程与方法:通过示范讲解、小组探究、任务训练等方式,提升员工的审美意识,提高鉴赏的水平。以《雄视》、《清明上河图》等代表性作品的案例分析,探讨、总结、生成美术鉴赏四步法和三种鉴赏方式的认知,并能运用于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不同作品分析中感知艺术的形式原理及魅力,并生成广泛的文化认同感,实现艺术素养的培育和升华,强化鉴赏意识,积极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做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鉴赏美术作品的基本过程,初步掌握鉴赏的常见方法,对具体作品能运用所学进行分析与运用。
难点:“四步法”鉴赏过程各阶段的认识,综合运用多种鉴赏方法进行鉴赏。
(三)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评价法;
2.以直观感受为主:演示法;
三、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教师活动
1.出示风格迥异的中外人物名画《簪花仕女图》、《吹笛少年》。
2.提问:你更欣赏哪幅画,为什么?你是不是不知道从哪儿欣赏?鉴赏一件美术作品,我们该如何欣赏呢?
3.小结:都是表现人物的作品,画面风格却截然不同,我们该如何欣赏呢?美术鉴赏是否有什么方法可循呢?
员工活动
1.通过设疑让员工尝试欣赏。
2.员工思考并回答,有人不知道哪幅好,有的员工做出了选择并给出了理由,但明显不足。员工会很好奇,面对美术作品,我们如何鉴赏。
(二)鉴赏美术作品的过程是什么?
教师活动
1.播放关于《清明上河图》的短视频。
2.阐述美术鉴赏的过程,主要包括描述、分析、解释、评价四个步骤。
3.学习任务一: 员工观察、描述对《清明上河图》的感受。
4.请同学们假定为不同身份的学者,以小组为单位探讨交流,初步尝试用“四步法”赏析《清明上河图》。
5.教师对员工的认识加以总结、补充,示范“四步法”鉴赏过程。
6.加深巩固练习,再次尝试用鉴赏“四步法”赏析《清明上河图》美术作品并填表格。
员工活动
1.员工对鉴赏过程先有个概念。员工通过观察,谈谈感受,对《清明上河图》有个初步认识(繁华,街道热闹,人来人往,各种店铺等)
2.员工自主学习,初步尝试用四步法”鉴赏分组探讨交流,为避免散乱,设定了身份,员工观察会更具体、更有方向性。
3.通过教师引导,员工会发现更多的细节问题,这幅作品所包含的信息是多方面的。
4.员工深入了解后,再次用“四步法”鉴赏,鉴赏更深入、更全面。
(三)鉴赏美术作品的方法还有哪些?
教师活动:了解常见的鉴赏方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综合式——中国传统书画品评大致属于这一类。
1.讲解什么是品评。
2.对梁楷的《太白行吟图》做品评示例。
3.思考与探究:员工按中国传绘画品评方法对四幅梅花作品加以分析,并展开交流、填空。
(2)偏重作品内在——即形式鉴赏。
1.解释什么是形式鉴赏。
2.以毕加索《在红色安乐椅上睡着的女人》为例形式鉴赏。
(3)强调外部因素——社会学式鉴赏。
1.解释什么是社会学式鉴赏。
2.以具体的西方作品来进行解析。如杜尚的《自行车轮子》应该知道作品不存在于真空环境之中,而有着特定社会阶层和社会生活的烙印,要理解不同创作目的以及社会背景对艺术家的影响。
(4)思考与探究:运用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采用多种方式交叉并用的鉴赏方法,赏析《簪花仕女图》、《吹笛少年》,并填表格。
员工活动
1.员工通过欣赏作品了解到社会学式鉴赏的核心就是透过作品本身探讨作品主题,真实反映社会存在。
2.员工思考与探究练习:运用所学的知识,综合运用鉴赏方法赏析《簪花仕女图》和《吹笛少年》。
四。为什么要多看原作?
教师活动
1.解释为什么要多看原作。
2.举例说明,只有亲临现场,才能被兵马俑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到。一些细节只有近距离欣赏才能真正观察到。
3.学习任务:名人名言效应,呼吁大家走进博物馆或美术馆。
员工活动
1.员工倾听。
2.员工观察、感受。
3.课后参观当地博物馆,近距离感受艺术品的魅力。
五.回顾总结,课后作业
教师活动
1.美术的艺术门类有很多种,鉴赏方式的不同会影响到鉴赏体验。艺术鉴赏是一个科学、系统的过程,又必须有我们情感与想象力的参与,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
2.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博物馆或美术馆,你去过身边的博物馆吗?结合所学鉴赏方法写出不少于500字的调查报告,并与同学们分享。
员工活动
1.员工倾听、回顾、总结。
2.课后参观当地博物馆后,写调查报告。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目的是使员工了解美术鉴赏的基本过程和常见方法,能综合运用多种鉴赏方法赏析美术作品,形成价值判断,获得对美术作品的深刻认识。通过作品的案例分析,探讨、总结、生成美术鉴赏四步法和三种鉴赏方式的认知,并能运用于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解读。
在不同作品分析中感知艺术的形式原理及魅力,并生成广泛的文化认同感,实现艺术素养的培育和升华,强化鉴赏意识,积极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做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
培养员工自主意识和探究精神,从而提高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评价能力,进一步激发员工的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和历史使命感。这一节课还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在教学方法上还可以更加创新、多元化。